不銹鋼行業誠信體系建設的道路有多遠?
不(bu)銹(xiu)鋼行(xing)業誠信體系建設的道(dao)路有(you)多(duo)遠?
以次充好,生銹不賠償,厚度公差,漲價延遲交貨,賴賬不還,等等彌漫在不銹鋼人頭頂的陰云不散,嚴重破壞了行業的聲譽和誠信原則。
那么,不銹鋼行業建立誠信體系重不重要?要不要建設?誰來建設?誰來監管?
日前,國務院發布了關于建立完善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國懲戒制度加快推進社會誠信建設的指導意見。意見中提出了誠信建設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呼吁“健全褒揚和激勵誠信行為機制”,“健全約束和懲戒失信行為機制”,“構建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協同機制”,加強法規制度和誠信文化建設。
國家認識到了誠信建設的重要性,必要性,那么下放到一個行業來說,誰來協同建設?誰來監管?這就是一個重要議題了,是不是有必要工商質監會同行業協會、行業媒體等單位聯合建設聯合監督,甚至是否可以考慮聯合成立一個相關單位來完成這個事項。
行業的誠信體系需要有行業的個性化,能延伸到具有實際性操作意義的層面上來才會有其具體可執行性,不能走于形式流于表面。
我們來說說不銹鋼行業誠信建設的重要性。
行業亂象一直是業界飽為詬病的事實,日前中國金屬材料流通協會不銹鋼分會曾組織開展裝飾管行業的標準探討交流會,佛山市金屬材料流通協會也聯合多家企業成立裝飾管聯盟標準,那么搞一個標準誰認可?誰執行?誰監管?實際意義是什么?可操作性是否成熟呢?
業界同仁一直反饋中頻爐和精煉爐對行業的影響,直接引起的就是價格混亂,銷售時誰家都說是精煉爐并承保質量,不然賣不出去,我們來探討一下這其中的關鍵點:鋼廠和管廠之間是透明的,管廠到經銷商再到下游就不透明了,或者揣著明白裝糊涂,其實這中間的問題沒有那么復雜,只有兩個:中頻爐和精煉爐如何識別?中頻爐和精煉爐有那么重要嗎?
中頻爐和精煉爐如何識別?
在相關協會探討建立裝飾管行業標準時,筆者一直建議,首先應該建立的是包裝標準,包裝標準只要建立完善,其他都不重要了,比如要求生產廠家必需在塑料包裝袋上注明,原材料所屬鋼廠,材料相應化學成分等標識,注明鋼廠這已經可以基本解決材料識別問題了,為什么要搞那么復雜。
我們再說中頻爐,中頻爐基于價格成本,既然它存在,國家又沒有明令禁止,存在即是合理,況且,我們的下游并不是以中頻爐或精煉爐來評判,而是以價格和生銹后是否能獲得賠償為合作標準,就算你的管材用的中頻爐,你大大方方地告訴經銷商,但是承保生銹問題又能執行到位,看重價格的經銷商會不合作嗎?
中頻爐拿來說是精煉爐無非是為了給下游增加信心,也是因為業界沒有可執行的操作規范,售后問題永遠是在糾紛中解決的,沒有標準性可言。
那么解決中頻爐和精煉爐之間的混亂問題,只有兩樣:公開透明性;和生銹賠償標準化。業界的注意力為何不往這兩個方向努力?因為缺少一個中間機構來協同建設相關的誠信體系。